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及要点
引言
随着《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》的实施,越来越多的学校、医院等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。隔震建筑设计的理论及方法有大量的资料及案例可供参考,但是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隔震支座的施工方法还普遍缺乏经验,导致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施工因素,施工时效率低、质量无法保证。因此,相关技术人员对隔震支座施工方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,本文梳理了隔震支座施工的过程、施工难点及优化建议,以供参考。
施工过程
隔震支座安装流程如下:
图1 隔震支座施工工艺流程图
各个步骤要点如下:
(1)基础施工:隔震支座下支墩与基础分开施工,下支墩竖向钢筋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埋准确,混凝土振捣平整。
(2)测量定位,绑扎下支墩(柱)钢筋:下肢墩钢筋笼一般与基础钢筋同时绑扎,混凝土分开浇筑。应注意支座埋板顶标高与支墩顶标高平齐,所以下肢墩钢筋笼顶部应预留30-50mm。
图2 下肢墩钢筋笼顶标高与下埋板相对位置示意
(3)安装下预埋板:下埋板应在基础混凝土浇筑后安装,以避免下肢墩钢筋笼不稳固导致的定位偏差,此部分为整个隔震支座安装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所在。《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JGJ 360-2015)所规定的安装位置允许偏差见下表:
可见,规范对隔震支座安装的精度要求很高,尤其是水平度,不得大于3‰。具体安装过程如下:
1)预处理:下肢墩钢筋通常很密集,且下肢墩竖向钢筋在柱头处有90度弯折锚固。隔震支座下埋板一般采用钢筋套筒,密集的钢筋与套筒互相阻挡碰撞。需预先处理阻挡套筒的钢筋,将其转动方向,或在绑扎前预先优化钢筋排布,使套筒能够顺利进入钢筋笼。
2)标高控制:预先在下支墩顶面四个角部焊接4根短钢筋,短钢筋顶标高为下预埋钢板底标高(下肢墩顶标高减埋板厚度),注意短钢筋顶面必须切割平整,用水平尺检查4根短钢筋是否平整,将定位板放置在4根短钢筋顶面,再次用水平尺检查定位板的水平度,合格后方能进行下步施工,如果出现水平度偏差较大的情况,应进行检查和校正至合格。
图 3 下肢墩钢筋笼顶标高与下埋板相对位置示意
3)水平位置控制:一般情况下,所有下预埋板的中线均与下支墩的中线在平面上重合,不存在预埋板偏心的情况。安装前,将预埋板的中线弹出,采用十字工程线拉通线或红外仪确定支墩中线位置,将预埋板放置在短钢筋面,调整预埋板位置,预埋板上的十字中线与挂好的十字工程线(红外线)重合即可确定预埋板的平面位置。
图 4 调整下预埋板平面位置
4)水平度控制:水平尺检查定位板对角水平度。水平尺气泡在正中。整个安装过程应多次复测水平度,以保证最终安装精度达到要求。
图 5 检测下埋板水平度
5)螺栓套筒组件安装及固定:定位板轴线(中线)及标高控制符合要求后,将螺栓套筒组件逐根穿入下支墩钢筋笼内,用螺栓与定位板连接固定,固定后对定位板的标高、轴线、水平度进行校核、复测并记录。检查套筒顶面是否贴平定位板,是否垂直,确定合格后,将套筒与下肢墩钢筋笼纵筋点焊固定,如相邻纵筋较远,可用短钢筋连接至主筋焊接。
图 6 安装螺栓套筒组件
图 7 下预埋板安装完成
(4)浇筑下支墩(柱)混凝土
1) 安装侧模,用水准仪测定模板高度,并在模板上弹出水平线。模板加固应牢固可靠。
图 8下支墩侧模安装
2) 下支墩浇筑及顶面找平:
混凝土振捣时应尽量减少对预埋件的影响,避免泵管对预埋件产生大的冲击。
支座下支墩的混凝土宜分二次浇筑,浇筑时应有排气措施。第一次宜浇筑至支座下连接板以下,第二次浇筑前应复核支座下连接板的平面位置、标高和水平度。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宜采用高流动性且收缩小的混凝土、微膨胀或无收缩高强砂浆,其强度等级宜比原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。混凝土不应有空鼓。
混凝土浇筑完毕后,应对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和标高进行复测并记录,若有移动,应立即校正。
混凝土终凝前,将模板拆除,以便周转使用。为避免砂浆、混凝土等杂物进入套筒孔内,普通螺栓应拧入锚固套筒内。
模板拆除后,立即采用同配合比的无石混凝土进行找平,找平后应对混凝土面进行标高复核。
图 9 下支墩混凝土浇筑、养护及顶面找平
(5)安装隔震支座
根据同条件试块实验,下支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%后方可安装隔震支座。首先将支墩面清理干净,拧出普通螺栓,采用塔吊进行隔震支座吊装。支座安装前对支墩面进行精确测量找平,使其满足安装控制要求后直接安装。隔震支座就位后,用全站仪或水准仪复测隔震支座标高及平面位置,使用扳手拧紧螺栓。
图10 隔震支座安装
(6)安装上预埋板
将连接套筒与预埋件对孔,再用连接螺栓连接到隔震支座上。
图11 上部锚固套筒固定
(7)上支墩浇筑
安装上支墩底模,绑扎上支墩钢筋、支侧模、浇筑混凝土。此部分施工方法与常规做法相同。需注意上预埋钢板尺寸小于上支墩尺寸,在上支墩混凝土浇筑时,需防止因模板封闭不严密引起的混凝土漏浆对其底面平整度的影响。
(8)吊装注意事项
预埋板整包吊装时,需注意吊点不应选择在预埋板角部,应将吊绳穿过预埋板底部中间位置,否则易引起预埋板角部翘曲;吊装隔震支座时,吊点应选择四个耳板,不应仅吊在对角两个耳板上,否则易引起耳板变形。吊运过程中,应保证隔震支座上下面水平,严禁倾斜。
施工难点
(1)下支墩钢筋密集,影响套筒安装:
隔震支座下支墩按照罕遇地震弹性设计,通常钢筋直径较大,数量较多,且支座纵筋通常在柱头处90°弯折锚固,锚固段钢筋覆盖了大部分柱截面,两个方向交汇,柱顶钢筋密集,导致套筒无法顺利安装。
(2)支墩顶面钢筋收口位置过高或过低
隔震下支墩主筋从下层结构伸至下支墩顶面时,应控制主筋的收口位置,满足隔震支墩顶部保护层厚度要求。若主筋伸出太高,会影响隔震支墩预埋定位板的安装;反之则柱顶素混凝土厚度过厚,保护层过大,会影响结构安全。
(3)下肢墩浇筑不密实
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,下支墩混凝土浇筑完毕后,要求下支墩顶面预埋钢板下混凝土必须密实。但因定位钢板尺寸较大且紧贴于混凝土面,致使下支墩混凝土收缩后水分及气泡泌出集于钢板之下无法排出,形成无数凹坑及气孔。
(4)调平
隔震支座下预埋板安装水平度要求较高,且安装过程易受扰动。
(5)首层柱插筋
上支墩纵筋通常设计成环箍,导致首层柱底插筋部位的箍筋及纵筋难以进入上支墩钢筋笼。
优化措施
(1)设计优化措施
合理的支墩节点设计能够解决大部分施工问题,常见的隔震支墩节点如下图所示:
图12 支墩配筋节点详图
该节点有如下可优化之处:
1)下支墩纵筋于顶部弯折锚固,通常为12d(d为纵筋直径)。以直径28mm的纵筋为例,其弯折锚固的水平段长度为336mm,下支墩同一方向弯折锚固水平段钢筋总长为672mm,涵盖了中小直径支座下支墩的大部分截面,这种构造将导致下支墩顶部钢筋十分密集,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棒难以工作,且安装下预埋板时易与下预埋板的锚筋、套筒等埋件碰撞。笔者认为,由于下支墩(柱)相当于悬臂构件,纵筋在下支墩( 柱) 顶可直接锚固,这种设计便于下预埋板的安装,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。为防止纵筋自由端过长影响钢筋笼顶部的稳定性和下预埋件的定位,直锚的纵筋顶部可用箍筋围一圈进行点焊固定。事实上,由于隔震支墩受力状态复杂,是否可以简单按悬臂构件处理,尚须经实验验证。
2)上一层柱底钢筋在上支墩插筋位置,箍筋加密,纵筋弯折。由于上支墩钢筋同样较密集,纵筋于顶部弯折12d锚固,导致上层柱底箍筋难以进入上支墩内,此时如果柱底锚固区箍筋加密,纵筋按弯锚弯折15d,施工难度较大。针对此问题,可将上支墩钢筋顶部向外弯折锚入梁板内;对于中柱,通常柱纵筋保护层可满足大于5d,上支墩高度可满足直锚,可按照图集22G101-3第66页做法,柱底锚固区仅设置两道箍筋,柱纵筋底部弯折6d即可。如下图所示:
图13 优化的支墩配筋节点详图
某项目隔震支墩节点详图如图14所示,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支座标高按照上支墩底部控制,由于一个楼的隔震支座高度通常有多种型号,按此节点施工将导致隔震下支墩顶部标高不一致,不符合施工时从下至上的顺序,施工标高控制过程复杂、难度大、易出错,所以隔震支墩节点应按下支墩控制,统一下支墩顶标高。
图14 某工程隔震支墩节点
此外,也可采取合理的钢筋排布、适当增加下肢墩截面、以及选择螺栓套筒较少的隔震支座等方法进行优化设计。
(2)施工优化措施
1)下预埋板调平优化措施:除利用四根短钢筋棍的方法外,也可以利用螺栓套筒(螺母)组件,或螺杆等可旋扭的装置代替短钢筋棍,通过旋扭微调下预埋板水平度。
图15 微调螺栓套筒
2)下预埋板定位及钢筋预处理优化措施:可提前支座与下预埋板等尺寸的木模板,并在螺栓处开设螺栓孔,使用木模板预先放在钢筋笼上,标记阻碍套筒的钢筋,进行预处理。
结语
隔震支座是主体结构柱子的一部分,施工质量不容小视。安装隔震支座关键点是控制好下埋板的标高,定位及水平度,看似简单,实际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,需要设计师与施工人员提前预判,积极沟通,才能更高效、高质量的完成。
相关产品
相关新闻
- 2022-11-07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及要点
- 2020-11-06铅芯隔震支座桥梁中起到抗震作用
- 2020-10-27铅芯隔震支座产品特色
- 2020-10-06高阻尼隔震支座隔震结构
- 2020-09-29高阻尼隔震支座选用特殊配制橡胶材料制作